一項超過12,000人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男性和二分之一的女性在45歲時可能會患有其中一種疾病 : 失智、中風或帕金森氏症。此項研究結果發表在《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與精神病學雜誌(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上。
在1990年至2016年期間,來自荷蘭鹿特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共監測了12,102人的健康狀況,所有參與者最初都在45歲以下。在此期間,1,489人被診斷患有失智症,263人患有帕金森氏症,1,285人中風。45歲後患得三種疾病之一的男女比例部分,總體風險是女性為48%(約二位女性就有一位患病),男性為36%(約三位男性就有一位患病)。此外,失智症是女性最關心的問題,45歲的女性患失智症的風險為25.9%,而男性則為13.7%。對此結果,研究人員表示,預防措施可以“大幅”減輕疾病的負擔。
該研究的作者之一Silvan Licher表示 :「這三種疾病是老年人中最常見也是最令人擔憂的神經系統疾病蜜香紅茶」。人們到了中年時,比較關注的大多是心臟病和癌症,對於老年風險較高的大腦疾病關注反而較少。Licher說,對於85歲以上的人來說,失智症是最大的風險,而許多人更是同時患得兩種或三種疾病。
紅烏龍介紹發展背景,台灣茶業發展可溯及從荷據時代的轉口貿易開始,到清末時期先民從大陸沿海省分,將茶種、栽植方法、製茶技術傳承到台灣,發展迄今有幾百年的歷史。直到 140 餘年前英國人約翰杜德( John Dodd )將台灣產的茶葉以 Formosa Oolong Tea 名義行銷美國紐約,台灣所產烏龍茶才躍登國際舞台。此後,台灣先民不斷創新改進,相繼推出條型包種、東方美人、半球形包種茶,成為代表台灣的特色茶。 1981 年製茶工廠設置條例廢除,茶葉由外銷逐漸轉為內銷市場,茶農以自產自製自銷的口號,配合政府的行銷推廣,半球形包種茶席捲台灣成為茶葉市場的主流,並營造不少知名的地區特色茶如凍頂烏龍茶、阿里山和梨山等高山茶。然而受產製成本增加和種植地的限制,台灣茶農轉移至東南亞和中國大陸投資生產,挾著半球型包種茶的品種、技術和資金,成功的將半球形包種茶推向世界茶業市場,也導致這些「客製化」的台式茶充斥在台灣茶市場。由於相同的品種和技術,加上低廉的產製成本,影響台茶最大的是在中低海拔茶區。面對這些衝擊影響,茶區惟有創新及建立品牌,朝向特色茶類發展是最好的迎戰方式。
阿茲海默症研究所研究主任Carol Routledge博士說:「這項大型研究強調了神經系紅烏龍茶統疾病對整個社會的巨大影響,以及女性的影響更甚,特別是在失智症方面。」
在監測期開始時,研究人員發現患有三種病症之一的人具有較高的高血壓、心律異常、高膽固醇和第二型糖尿病的患病率。研究報告作者們表示:「這些研究結果提醒了人們必須加強預防,這可能可以大大減輕人口老化中常見神經系統疾病的負擔。」研究人員估計,如果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和中風的發病年齡被延遲一到三年,45歲的發病率可能會減少2%,而85歲以上的人則可能台東紅烏龍茶減少50%以上。
醫學界必須努力尋找可以延緩失智症發作的藥物。在此之前,Routledge說 :「研究證明均衡飲食、控制體重、保持身體活動、不吸煙,只在建議的限度內飲酒、控制血壓和膽固醇等,都將幫助老年人有著更好更健康的大腦。」